Eva's Zine

Friedrich Nietzsche,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 撰写语言: 英语
  • 基准国家: 所有国家country-flag
  • 其他

撰写: 2025-07-23

撰写: 2025-07-23 21:31

弗里德里希·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年10月15日 – 1900年8月25日) 是一位德國哲學家。 他在學術生涯早期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成為一名古典語文學家,後來轉向哲學。 1869年,尼采年僅24歲,成為最年輕的教授,擔任巴塞爾大學的古典語文學系主任。 在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裡,他都受到健康問題的困擾,他於1879年辭去了大學的職務,並在隨後的十年中完成了他大部分的核心著作。 1889年,他44歲時,他遭受了崩潰,此後完全失去了他的精神能力,伴隨著癱瘓和血管性癡呆。 在他去世之前,他剩下的11年生活都在家人的照料下度過。他的作品和他的哲學不僅培養了廣泛的學術研究,而且也引起了廣泛的民眾興趣。


他的作品涉及廣泛的主題,包括藝術、語言學、歷史、音樂、宗教、悲劇、文化和科學,並且汲取了靈感來自希臘悲劇以及人物,例如查拉圖斯特拉、亞瑟·叔本華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理查德·瓦格納、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1749年8月28日 – 1832年3月22日) 是一位德國博學者,被廣泛認為是德語中最有影響力的作家。 他的作品對西方世界從18世紀後期至今的文學、政治和哲學思想產生了廣泛的影響。[3][4] 作為詩人、劇作家、小說家、科學家、政治家、劇院導演和評論家,[3] 歌德寫了廣泛的作品,包括戲劇、詩歌和美學評論,以及關於植物學、解剖學和色彩的論文。


德國哲學家亞瑟·叔本華 (Arthur Schopenhauer) 將《威廉·麥斯特的學徒生涯》 (Wilhelm Meister's Apprenticeship) 稱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四部小說之一,[7][c] 而美國哲學家兼散文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 在他的同名作品中,將歌德選為六位“代表人物”之一(與柏拉圖、伊曼紐爾·瑞典堡、米歇爾·德·蒙田、拿破崙和威廉·莎士比亞一起)。 歌德的評論和觀察構成了幾部傳記作品的基礎,尤其是約翰·彼得·埃克曼 (Johann Peter Eckermann) 的《與歌德的談話》(1836)。他的詩歌被許多作曲家譜寫成音樂,其中包括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路德維希·範·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弗朗茨·舒伯特 (Franz Schubert)、埃克托·柏遼茲 (Hector Berlioz)、弗朗茨·李斯特 (Franz Liszt)、理查德·瓦格納 (Richard Wagner) 和古斯塔夫·馬勒 (Gustav Mahler)。


歌德對十九世紀的影響力,在許多方面,已經融入了現在已經變得廣泛傳播的思想結構中。 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評論、色彩理論和關於進化與語言學的早期著作。

他對礦物學著迷,礦物針鐵礦(氧化鐵)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的非小說類著作,大部分是哲學性和格言式的,激勵了許多思想家的發展,包括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亞瑟·叔本華 (Arthur Schopenhauer)、  索倫·克爾凱郭爾 (Søren Kierkegaard)、弗里德里希·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恩斯特·卡西勒 (Ernst Cassirer) 和卡爾·榮格 (Carl Jung)。

與席勒 (Schiller) 一起,他是魏瑪古典主義的主要人物之一。 叔本華 (Schopenhauer) 將歌德的小說《威廉·麥斯特的學徒生涯》 (Wilhelm Meister's Apprenticeship) 稱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四部小說之一,以及《崔斯楚姆·尚迪》(Tristram Shandy)、《新愛洛依絲》(La Nouvelle Héloïse) 和《唐吉訶德》(Don Quixote)。 尼采寫道:“有四對人沒有拒絕我的犧牲:伊壁鳩魯和蒙田,歌德和斯賓諾莎,柏拉圖和盧梭,帕斯卡和叔本華。 當我獨自漫遊很久之後,我必須與這些人達成共識; 他們可以稱我為對的,也可以稱我為錯的; 我會聽從他們,當他們彼此稱呼對方對與錯時。”

此文章无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