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現代主義
- #後現代文學
撰写: 2025-10-29
撰写: 2025-10-29 15:20
後現代文學代表了與 19 世紀現實主義的決裂。在人物發展方面,現代和後現代文學都探討了主觀主義,從外部現實轉向檢視內心意識狀態,在許多情況下都借鑑了現代主義的例子,例如「意識流」風格的詹姆斯·喬伊斯和弗吉尼亞·伍爾夫,或像 T. S. 艾略特的《荒原》這樣的探索性詩歌。此外,現代和後現代文學都探討了敘事和人物結構中的碎片化。《荒原》經常被引來區分現代和後現代文學。這首詩是碎片化的,並且像許多後現代文學一樣採用了拼貼手法,但《荒原》中的敘述者說:「我用這些碎片來抵禦我的廢墟」。現代主義文學將碎片化和極端的主觀性視為存在主義危機,或佛洛伊德的內在衝突,這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而藝術家經常被引用為解決問題的人。
然而,後現代主義者通常證明這種混亂是無法克服的;藝術家是無力的,對抗「廢墟」的唯一辦法就是在混亂中玩耍。許多現代主義作品中都存在遊戲感(例如喬伊斯的《芬尼根守靈夜》或伍爾夫的《奧蘭多》),它們可能看起來與後現代作品非常相似,但隨著後現代主義,遊戲感成為中心,實現秩序和意義的可能性變得不太可能。[14] 格特魯德·斯泰因在《艾麗斯·B·托克拉斯自傳》(1933 年)中對元小說和體裁的遊戲性實驗被解釋為後現代主義。
與所有風格時代一樣,後現代主義流行的興衰並沒有確定的日期。1941 年,愛爾蘭小說家詹姆斯·喬伊斯和英國小說家弗吉尼亞·伍爾夫逝世的那一年,有時被用作後現代主義開始的粗略界限。愛爾蘭小說家弗蘭·奧布萊恩於 1939 年完成了《第三位警察》。它被拒絕出版,據稱一直失傳,直到 1967 年才在他死後出版。一個名為《德爾基檔案》的修訂版於 1964 年出版,早於原版,比奧布萊恩去世早兩年。儘管它出現得較晚,但文學理論家基思·霍珀將《第三位警察》視為他們所稱的後現代小說的開端之一。
然而,「後」這個前綴並不一定意味著一個新時代。相反,它也可能意味著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其對人權的漠視,這在日內瓦公約中得到證實,通過南京大屠殺、巴丹死亡行軍、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爆炸、大屠殺、德累斯頓的轟炸、卡廷大屠殺、東京的燃燒彈襲擊和日裔美國人拘留)的反應。
它也可能意味著對重要戰後事件的反應:冷戰的開始、民權運動、後殖民主義(後殖民主義文學)和個人電腦的興起(賽博朋克和超文本小說)。
此文章无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