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後現代文學
- #塞繆爾·貝克特
- #荒誕劇院
撰写: 2025-10-29
撰写: 2025-10-29 15:24
戰後發展和過渡人物
雖然後現代主義文學並不包含在後現代時期寫的所有作品,但文學中幾個戰後發展(如荒誕劇、垮掉的一代和魔幻現實主義)卻有著顯著的相似之處。這些發展有時被統稱為「後現代」;更常見的是,一些關鍵人物(塞繆爾·貝克特、威廉·S·巴勒斯、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胡里奧·科塔薩爾和加布里埃爾·加西亞·馬爾克斯)被認為是後現代美學的重要貢獻者。[需要引文]
阿爾弗雷德·雅里、超現實主義者、安托南·阿爾托、路易吉·皮蘭德婁等人的作品也影響了荒誕劇劇作家的作品。「荒誕劇」一詞是由馬丁·埃斯林創造的,用來描述 20 世紀 50 年代的戲劇趨勢;他將其與阿爾伯特·加繆的荒誕概念聯繫起來。荒誕劇的劇本在許多方面與後現代小說相似。例如,尤金·尤內斯庫的《禿頭歌女》本質上是一系列取自語言教科書的陳詞濫調。被歸類為荒誕派和後現代主義者的最重要人物之一是塞繆爾·貝克特。 貝克特的作品通常被視為標誌著文學從現代主義向後現代主義的轉變。他與現代主義有著密切的聯繫,因為他與 詹姆斯·喬伊斯;然而,他的作品幫助塑造了文學脫離現代主義的發展。喬伊斯是現代主義的典範之一,他頌揚語言的可能性;貝克特在 1945 年有了啟示,為了擺脫喬伊斯的陰影,他必須關注語言的貧乏和人作為失敗者的形象。他後來的作品也以被困在無法逃脫的境地中,徒勞地試圖交流,而唯一的辦法就是玩耍,充分利用他們所擁有的東西的形象為特色。
「垮掉的一代」是 20 世紀 50 年代物質主義時期的美國青年;傑克·凱魯亞克創造了這個詞,他將自動主義的想法發展成他所稱的「自發散文」,創造了一部名為《杜魯茲傳奇》的極端主義、多部小說史詩,其模式與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相似。更廣泛地說,「垮掉的一代」通常包括幾個戰後美國作家群體,包括黑山詩人、紐約學派、舊金山文藝復興等等。這些作家有時也被稱為「後現代主義者」(特別是參見查爾斯·奧爾森的參考文獻和由唐納德·艾倫編輯的格羅夫選集)。雖然現在「後現代」的使用較少,但將這些作家稱為「後現代主義者」的說法仍然存在,並且許多與這個群體相關的作家(約翰·阿什貝里、理查德·布勞提根、吉爾伯特·索倫蒂諾等等)經常出現在後現代作家名單上。與垮掉的一代相關,並且最常出現在後現代作家名單上的一位作家是威廉·S·巴勒斯。巴勒斯於 1959 年在巴黎,1961 年在美國出版了《裸體午餐》;一些人認為這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後現代小說,因為它具有片段性,沒有中心敘事弧;它採用拼貼畫來融入偵探小說和科幻小說等流行流派的元素;它充滿了模仿、悖論和玩味;據一些說法,他的朋友凱魯亞克和艾倫·金斯堡編輯了這本書,並受到機遇的引導。他還與布里昂·吉辛一起,因創造了「剪切」技術而聞名,這是一種技術(類似於查拉的「達達主義詩」),其中文字和短語被從報紙或其他出版物中剪下並重新排列,以形成新的訊息。這就是他用來創作《新星快車》和《引爆的票》等小說的技術。
此文章无法发表评论。